本電商文目錄
台灣電商市場目前維持強勁成長
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統計數據顯示,純電商公司越來越多了。純電商意思是一家公司單憑在網路上銷售商品,賺取的利潤便能養活公司並且逐步成長。現在心設立公司行號大約有20%是純電商公司。
純電商公司的大放異彩也以行動證明了台灣市場雖小,但依靠電商的確可以安身立命賺錢賺得盈缽滿溢。也吸引了無數的廠商競相投入台灣電商這個市場。造成台灣雖然在世界的眼中只是小國寡民,卻有著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電商活動。也正在上演無數的電商大戲。有人靠墊商翻身、有人靠電商找到事業第二春、有的傳產靠墊商扭轉本業蕭條的命運、有的上市公司靠成立電商事業部積極爭取消費市場營業額。
目前台灣市場內,仍然維持每年雙位數成長的產業,大概非「電商」莫屬了。綜觀台灣個大型上市類股,年成長率多落於3%~4%左右。唯獨電商這個產業一枝獨秀。連續七年每年維持雙位數的高速成長。現在時間來到了2018年,成長速度首見趨緩。但仍然維持雙位數。論成長幅度,能夠與電商一較高下的大概就是最近很夯的「區塊練」「AI人工智慧」「無人車」等等高精尖的領域而已。
台灣電商還會再成長的更多更兇。畢竟照我們業內的觀察,還很有多品牌巨頭還沒有投入到電商市場當中。如果巨頭們一次進入,勢必將再加深電商的競爭與行銷費用的大幅提高。因此,此時不插旗,更待何時?電商進入門檻並不高。並且直接面對消費者,並不存在市場資訊不透明之說,因此如果你想,就做吧!電商的大門遠永敞開。成功當然沒有容易的,但是一旦成功了呢?
台灣電商賺錢的公式
台灣電商賺錢公式。很多客戶都會問我,電商有沒有賺錢的公式。其實有的。並且,這個公式套用在各行各業都是可以的。不誇張地說,只想辦法優化好每一個環節,那麼賺錢理當事自然而然的事情。
流量 X 客單價 X 轉換率 = 營業額
其實每一個產業都是這樣。我只是把他拿來電商這邊使用而已。對於這個公式在電商中詳細的說明與應用,我就不在這裡說了。請報名付錢參加我所舉辦的電商沙龍。在沙龍聚會中,我將直接帶入各項案例。每一個名詞都有每一個名詞各自的優化與操作。本篇文章重點不再這邊因此暫且不提,只先說說大家行銷人員最關心的「流量」這個部分。
我們作電商的人,很容易會變得全心全意在優化「流量」這個環節。好像電商除了引流量之外沒什麼好搞的。誰引流量強,誰就賺得多這樣。那麼實際上,電商並沒有那麼簡單。引流量強帶來大量的流量轉化成大量的訂單,這個好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的電商經營與操盤,都向著「深度」前進。
電商公式中「流量」的操盤簡單說明
我們可以看到公式當中,流量放在第一位,好像他最重要一樣。其實因為乘法的交換律,放在那邊都是沒差的。反而在我看來,流量反而是這一串公式當中最不重要的一個。如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要我優化,我會選擇的並不是「流量」這個指標。我們浪跡電商多年,現在的體會很深。我現在認為,「人準比人多重要」。以前的電商經營說簡單也滿簡單的,就是卯起來導流量就對了。只要流量大,業績就會好。但是這樣的招式,在2018年的電商不見得吃香。
流量可以想成實體門市的客人。一間實體們是有有錢賺就是要有客人來逛(流量)在電商中,流量我們通常都以「點擊數」或是「工作階段」來作為清算流量的依據。到了2017年以後,很多時候,廣告燒下去,流量也跑不出來的。這也是流量這一題困難的地方。而電商網路商店就是靠著客人來瀏覽網站、挑選商品,加入購物車+結帳,來獲得訂單。
流量要怎麼來?
基本上靠買。
買來的流量不見得不好。作電商沒有人不投fb廣告。這就是一個買流量的行為。fb廣告大概吃了台灣電商超過一半以上的行銷預算。因為人都在fb上面,fb廣告能夠讓你選擇你的客群,再加上fb廣告投放操作簡單(比起googleADs產品)因此fb廣告大行其道。投放網路廣告等於在解「流量」這一題。千萬不要忘記了。投放廣告就是為了要「成交」而不是奇奇怪怪的KPI什麼曝光給40萬人看自我感覺良好這樣(投放廣告設定時fb會試算給你看,你的預算這樣配下來大概可以廣告給多少人看)
也因為fb廣告的大行其道,造成fb廣告操盤手逐漸形成一個專業的職位。很多104上面直接開缺徵求fb廣告投手。可以看到,企業端對於「流量」這個議題的重視程度。而電商人們普遍都會投fb廣告,這是這各行業的必備技能。就來拼深度了。有的操盤手可以做到ROAS大於5大於8 有的廣告操盤手僅僅能做到ROAS等於2等於3。。自然拿的薪水獎金就不一樣。
有沒有免費引「精準」流量的方式?
有,我就會。
不過說真的,我已經是奇葩了。因為擁有這個技能的人,通常都去自幹了,很少像我一樣還在上班。畢竟手握流量解法,只差生一個東西出來賣而已。至於這個免費引流量的方式,效果固然很好,但是他還是有其缺點。缺點在於「難以控制規模化」。我一天免費流量假設100人,那麼要我做到明天500人,基本上不可能。但是付費的廣告可以。再講下去又要扯遠了。總之,電商中引流量的技法招數萬萬千,有免費的也有付費的。目的都是為了將流量引進網站之後「成交」才能賺到錢。
可以告訴你一個市場中的八卦,免費引流量的高手,幾乎都聚集在「暴利產品」這個產業當中。因為好賺啊。手上也有兩個項目是作這個暴利商品項目的。而暴利商品,也同時克服了「流量無法規模化」這個問題。反正不用規模,就很好賺了。目前還是專心上班,等到哪天被裁掉再來專心經營放大我的暴利商品項目。
台灣電商市場有哪些巨頭們?
台灣電商市場現在有沒有巨人?有的,數量還不少喔。
這個現象也很獨特,其他產業中,第一名與第二名的差距往往是好幾個數量級。像是台積電與聯電。然後電商畢竟發展時間很短,這個產業目前比你、比我都還要年輕,因此現在的巨頭們,彼此差距不大。隨時都有可能翻船。以下就來介紹台灣電商市場中己個比較大型的巨頭,然後一般分為兩個陣營「通路平台」「電商系統商」。像我們家Cyberbiz就是後者。
通路平台作的事情是「商店街」廠商去上面上架就好。
電商系統商作的事情是「品牌購物官網」廠商經營自己家官網這條通路。
各有優缺點。以下就說明一下為什麼會分這兩種派系。
通路平台給你流量,不給你會員
電商系統商給你會員,給不出流量
基本上就是上面兩句話。因此僅僅追求高週轉低單價的快消品廠商,一般懶得自架官網這個通路,而偏好去上滿所有的通路平台。而不願意鬥價錢與要做好自己家電商品牌與「會員再行銷」的廠商,就會去佈局自家的官網通路,並且自己另外引流量給官網用(投fb廣告google廣告引流量到官網去)也就是現在正夯的「品牌電商」。我們家Cyberbiz就是服務這個部份的。
台灣電商通路平台:
-
PC Home 陣營電商通路平台:
- PC Home 24h 購物中心(入倉)
https://24h.pchome.com.tw/index/ - PC Home購物中心
https://mall.pchome.com.tw/index/ - PC Home 商店街
http://www.pcstore.com.tw/ - 露天拍賣市集
https://www.ruten.com.tw/
- PC Home 24h 購物中心(入倉)
-
momo 陣營電商通路平台:
- momo購物網(入倉)
https://www.momoshop.com.tw/main/Main.jsp - momo摩天商城
https://www.momomall.com.tw/main/Main.jsp
- momo購物網(入倉)
-
蝦皮陣營電商通路平台:
- 蝦皮購物
https://shopee.tw/ - 蝦皮商城
https://shopee.tw/shopee24h - 蝦皮24小時(入倉)
https://shopee.tw/shopee24h
- 蝦皮購物
-
Yahoo陣營電商通路平台
- Yahoo奇摩購物中心
https://tw.buy.yahoo.com/ - Yahoo超級商城
https://tw.mall.yahoo.com/ - Yahoo奇摩拍賣
https://tw.bid.yahoo.com/
- Yahoo奇摩購物中心
- 森森購物網
http://www.u-mall.com.tw/Pages/HomePage.aspx - udn買東西
https://shopping.udn.com/mall/Cc1a00.do - 樂天電商通路平台
https://www.rakuten.com.tw/ - 博客來電商通路平台
http://www.books.com.tw/ - Pinkoi 品設計電商通路平台
https://www.pinkoi.com/ - 生活市集
https://www.buy123.com.tw/ - 好吃市集
https://www.food123.com.tw/
原則上通路平台會大打廣告位自己家的客人聚攏流量,比方說「生活市集」就很喜歡在捷運忠孝復興那個超長的電扶梯貼滿廣告「你的腦叫你一直買!」這樣。這個通路的流量大,這個通路就強。一邊吸引更多消費者來買東西,一邊吸引更多廠商來上架。目前的巨頭就是上述那些陣營。如果你想要知道的更深入,那麼請參考這篇文章《台灣電商比較整理-台灣電商平台排名與比較》文章中詳細敘述了個個通路的商品線強項特性。方便你佈局通路平台上架時有個參考依據。
台灣電商開店系統商:
1.Cyberbiz 我們家,俗稱「架EZ」
https://www.cyberbiz.co/
2.91app
https://www.91app.com/about/
3.shopline
https://shopline.tw/
4.meepshop
https://www.meepshop.com/
5.開店123
https://www.shop123.com.tw/
6.waca
https://www.waca.net/
7.QDM
https://qdm.tw/
8.XAPP
https://www.xapp.tw/
9.矽羽科技
https://www.sysfeather.com/
10.MISSHOP
http://www.mi-go.com.tw/mishop.php
11.莫筆客
https://www.mallbic.com/
12.艾客特
http://www.act.com.tw/opening/ec
13.哇寶科技
http://www.wabow.com/
14.光速火箭
https://www.super-landing.com/
15.貝克菜系統
高等級操盤手不是用我們家就是用他們家
上面都是幫忙品牌打造自己家官方購物網站的系統商。我們家也僅僅是其中之一而已。這一行的重點在於系統端的「功能」多樣性與「訂單處理流程」優化的程度。我們電商系統商就是不斷地拼「新增功能」來讓客戶的生意變好作一點,轉換率提高一點、客單價提高一點這樣子。
幾個市場八卦提供給你,論資金規模,91app是最有錢的,資本額2億多。論佈局完整,Cyberbiz是佈局最廣泛的,EC+POS+WMS。論客戶數量shopline是最多的,廣告都打超過8萬家。大概是這樣。由於本篇文章並不幫公司背書,寫文章屬於我下班後的休閒活動,因此我的立場盡量客觀。各家都有各家的短板與長處,我們業內都很清楚的。以最便宜的開店方式大概就屬QDM那個不用錢可是抽5%的方案。以最貴最頂規的配合方式,大概就是艾客特的全客製化系統,報價百萬多的是。不過真的給你好東西。論電商開局最好的配合廠商應該就是我們家了,Cyberbiz雖然不是最便宜的,但是CP值我確定是頂天的。並且宅配運費有龐大補貼。很適合初創電商降低物流成本的需求。
台灣電商市場消費者的特性
台灣電商最重要的組成:消費者。
現在就要來描述一下台灣電商消費者的特性。做為電商剛開始佈局時的參考。畢竟消費者才是會付錢購買商品的人,是任何一方(電商平台、自己電商官網)都渴求爭取的對象。以下將先描述歷史狀況,再拆解消費者的習性。
台灣電商消費者網購歷史2008-2012
這個時間,距今大約十年前。那時候的網購消費者還沒有聽過「電商」這個詞。那時候都叫做「拍賣」。是個輝煌的拍賣時代。想要在網路上購買商品,就是去「y拍(yahoo奇摩拍賣)」或是「露天(沒屋頂)」上面去買商品。
這是台灣第一代的網路購物型態。在那個日子中,廠商並不將拍賣當作一回事。認為網路都是年輕人的玩具。雖然知道可以賣東西,但並不認為網路購物這個通路有多正式。商業佈局中甚至會想辦法避開拍賣刻意不去上架。因為認為有損品牌形象。
這個時間點賺錢是很容易的。畢竟那時後「流量」便宜(代表著「獲客成本」便宜,撐得出毛利空間)同時「競爭」也低。會在拍賣網站上做生意的都不是大牌子。沒有多麽雄厚的資金可以投入網路廣告這個領域。因此說起來生意還算好做。幾乎等於只要有上架;就會有訂單。我也是在那時結識了台中黃大哥,在拍賣上銷售自創潮牌服飾。月營業額躺著超過200萬元。什麼引流量的操盤都不必做。
那時做得最多的線上廣告型態,就是想辦法去購買banner。那時沒什麼網路廣告工具可用。智慧型手機也還沒燒起來。大家引流量的方式都很簡單。就是想辦法去買到yahoo首頁的banner就對了。保證有龐大流量。真是個無腦的青春年代。若是時光可以重來,讓我帶著現在的電商操盤技術回到2008年,5年內就可以準備退休了。
消費者那時候要買東西,都是上y拍、露天去亂逛。下了單匯了款,回報賣家後五碼之後,就是要等個5-10天才拿到貨都很正常。
台灣電商消費者網購歷史2012-2016
時間來到2012年尾。這個時候的台灣電商市場發生了一個現象級別的改變。facebook正式在台灣落地,並且開放了「廣告投放」這項業務。廠商可以開始藉由購買facebook廣告來做引流量的操作。雖然google AD Words(現在改名了叫google ADs)行之有年,但基本太複雜上沒人會用。fb廣告投放操作簡單,有粉絲團就可以投放。素材物也一樣貼貼文就當作是素材了。
這時候的「流量」真是超便宜的。流量便宜意味著「獲客成本」極低。毛利就會很漂亮。我一直很喜歡舉這個例子:「在fb廣告剛開始時,CPM的價格是0.8新台幣」厚厚!現在的廣告操盤手有看過這種價格嗎?現在的CPM已經跑到8塊、10塊美金去了,算算看廣告昂貴了多少倍。
那時候最流行的電商操盤套路是:
1.架好網站 宅配貨到付款(那時超取還沒出來)
2.辦一張額度高的信用卡就這麼簡單。
3.整天廣告催下去就對了
沒什麼好優化的。那時的fb廣告連像素piexl這項工具台灣都還沒有開放。只要重複上面的操作,賺錢賺到翻掉。可以關注一個幾乎完全依靠fb流量紅利迅速成長的電商通路平台「亞瑪進」當然現在快掛了。只是在fb流量紅利時期,他月營業額過億。現在卻已消失在眾人視線之外。
廣告投手,在這個時候開始成形。電商老闆知道要下廣告;也首度意識到「廣告是可以操盤的」這件事情。廣告有著很多可以優化,讓廣告成本更低、轉換效果更好的操作。但是那時台灣沒有人會。會的也不公開;悶聲發大財。
同時,在這個時期對於電商的佈局發生了一個觀念型態的改變。廠商發現既然可以自己引流量,那麼就架設自己的官網來賣。省得電商通路平台政策朝令夕改雞雞歪歪。引流量到賣場還同時展示對手的商品;孰能忍孰不可忍。因此自建品牌官網開始大行其道。
消費者那時常常在fb上被美美的廣告打到,就點擊進入網站,看著便宜到貨時間快,就下單刷卡。那麼廠商自然就會思考:
既然我有能力自己引流量,那麼我何必引給momo、PC Home呢?我就引到自己家就好了,幹嘛要把會員拱讓讓給通路商?
所以在fb廣告紅利流量大放送的時候,同時也順便形成了「自建電商官網」的蓬勃發展。反正引流量自己來,又準又便宜,當然是養自己家基地呀。我們Cyberbiz也是那時候跑出來的。
那時候的消費者,購物的習慣也逐漸轉變成在fb上看fb,然後點擊廣告進入品牌官網,便宜吸引人就下訂單。東京著衣、Life8、lativ等等品牌電商也是在那時迅速竄升。爬到服飾店商霸主的位置。
台灣電商消費者網購歷史2016-2019
我觀察到,將近一半的消費者又轉移回通路了。原因是通路商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卯起來補貼。電商補貼大戰相信你也時常聽到看到。並且,注意到一個現象:電商通路商購物APP化。
不管是「生活市集」「松果購物」「蝦皮」「手機淘寶」等等大行其道。請留意,我說的是「通路商」而不是品牌商。品牌商開發APP除非牌子真的很大了,比方說「IKEA」「uniqlo」等等。否則我個人是還沒有看到品牌電商一開始就上APP的戰場有什麼非常傑出的案例。
手機購物非常流行。並且估計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此時的電商陣營大體上區分為兩個陣營分庭抗禮:
- 通路電商
- 品牌電商
通路電商的聲勢比較巨大。鋪天蓋地的補貼與宣傳,大大地奪走了消費者的注意力。而品牌電商這個佈局,也文火慢煮。好好經營會員與再行銷的廠商,營業額表現都是向上的。我自己在系統商上班,看的很清楚,很不錯的。自己都想跳下去做的。
消費者現在觸及電商網站的來源,還是由「廣告」為大宗。也難怪燒得起錢的大通路商聲勢比較浩大。廣告現在的技法越來越開誇張了,有一大堆再行銷的廣告技法、像素、事件、加強型電商等等。無不是在廣告成本飛漲的現在,盡可能榨出廣告的價值。
消費者現在的行為,分布廣泛。也可以看作流量的來源。以前很單純的,現在很複雜。
台灣消費者現在主要的足跡都是「fb」「line」「痞客邦」「youtube」「抖音」等等,從台灣網站流量排名就看得出來。因此現在的廣告操盤手比較累,要一直追逐流量來源,並且廣告工具越來越多。Top Sites in Taiwan台灣網站排名
綜觀近幾年電商流量變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 流量來源分散
- 流量板塊變動超快(90後→抖音)
- 流量取得成本昂貴
- 免運/快速到貨 依然是主要訴求
- 沒有超神超猛的流量霸主了,流量分散到很多平台。
台灣電商的未來在哪裡?目前老實說我不知道。但是深度經營會員再行銷肯定是沒錯的。
中小企業公司如何開始跨入電商
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跨入電商呢?這個問題以前成本很高。現在很便宜。電商的「進入門檻」大大降低。(只是進入喔)「營運操盤」的要求大幅提高。以下簡單介紹己個主流的跨入電商進行方式。沒有對錯,只是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要做電商都是這樣子:
中小企業進入電商佈局01-上架通路平台
上電商通路平台大概是最簡單的方式。只要支付相關年費之後,就可以上架商品,開始銷售。常見的電商通路平台有「PC Home商店街」「momo摩天商城」「樂天」「品設計Pinkoi」等等。好處是,只管上架,其他真的可以通通不管。壞處是,鬥價錢鬥到飽。
在這個階段,我個人觀察多年,我認為最困難的地方大概就在於「產圖」這件事情而已。中小企業往往沒有專業美術人員,因此圖都抓代理商的、原廠的。連改圖的能力都沒有,變成整個商城相似商品的圖都一樣。
在這個階段,中小企業一般壓一個人力在hold所有通路平台而已。真的喔,這當然不對,只是中小企業很喜歡這樣。一個小姐,hold可能17、8個通路平台。只要是網路的是都是她的事。通常,商品齊全的情況下,通路上好上滿,基本的業績就會出來了。只是毛利可能非常難看。甚至在購物大節時,都是賠錢的。
中小企業進入電商佈局02-自營運品牌官網
這是2018以來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選擇的方式。電商通路平台雖然有流量,不過流量一直被不斷地稀釋。平台一直開、廣告一直打,流量都被分散掉了。以前顧好主要的電商通路平台,就輕輕鬆鬆做業績,現在平台的業績下滑地很厲害。
於是中小企業開始經營自己家品牌電商官網,想想也是合情合理。反正都難做,不如做在自己家!於是就聯繫像我們Cyberbiz這樣專門作電商系統的廠商。打造自己家的官方購物網站。並且投入行銷資源去營運。
這樣的方式也有缺點。缺點就是需要自己攻克「流量」這一題。看是要當台幣戰士砸錢買流量,還是認真經營SEO inbound marketing引流量都可以。但是就是要自己來。往往九成的中小企業死在這個關卡。引流量這件事情,是自架官網的電商廠商永遠的功課。說難不難,說簡單也需要懂行的人操盤。這種員工非常難請。
當然,果實是非常甜美的。透過官網銷售,保留絕大部分毛利,並且會員資料真實,可以好好培養回購訂單。一個顧客的一年內價值,普遍超過3000元。因此只要好好經營客戶回購,認真執行「會員再行銷」劇本。自營運官網其實是獲利最高的方式。保留大部分毛利空間、客戶長期回購。這些在通路平台上都不好辦。因此有有中小企業重倉押注在這裡。
中小企業進入電商佈局03-混合雙打,上平台也操官網
我個人最建議的方式。一邊營運官網+一邊上通路平台。
原因是,初期自營運官網,流量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所以初期使用電商通路平台,來彌補這一塊的缺失。並且同時使用通路平台的業績來撐過初期風雨飄搖營收不穩的時期。官網就慢慢養。有一天肥起來了,就把重心再遷移回官網就好了。我個人服務許多品牌商,活得比較好的大多都是採用這個方式。
他們一邊深知沒有會員不行的道理,一邊很識時務地上通路平台使用部分商品去鬥價錢。
初期要流量有流量、要會員有會員。兩邊同時成長,並且成功機率比單壓一側來的大得多。官網有官網的好處,台灣電商通路平台也不是吃素的,因此兩者相輔相成。逐漸培養起官網的實力即可。這樣的佈局通常在18個月內疚可以成形了。基本上兩邊都是百萬營收。也就是算起來,去年1月你有開始這樣佈局的話,現在已經可以同時擁有兩個都在噴錢的水龍頭了。一個是電商通路平台、一個是自家品牌官方購物網站。
中小企業跨入電商總結:
中小企業跨入電商,通常遇到最難過的關卡就是「引流量」。
各種電商生意萬變不離其宗:[引流量]+[變現]就有錢賺。
因此只要手握流量解法,基本上就穩操勝券了。流量都在通路平台上。因此初期中小企業去上架電商通路平台是合情合理的戰略。只是很快地,就會發現「奇怪,商品有賣掉,但是算起來怎麼不賺錢?」此時自然而然就會加緊佈局官方網站這個通路了。自家品牌官網,遲早要做的。早做晚做而已。
引流量最直接的解法是「錢」。
只要有錢,流量是可以被買來的。狂投fb廣告就好。只是以前這一招可行,現在這樣子投錢,是會賠錢的。所以不建議這樣操作。除非清楚計算過獲客成本,否則線上廣告已經貴到一個不要不要的。所以中小企業很容易在這裡打退堂鼓。認為電商也是「有錢人的戰場」就不想去下場戰鬥。
引流量有很多其他的解法。但一個精神就是:
花錢就是買時間,不花錢就是花時間。
因此,我在我收費的電商沙龍中也會詳細說明多種「免費引流量」的技法。我自己都引過,確實能夠變現。但現在的社會太快了,中小企業還是喜歡最快速的「廣告變現」稍微遠一點、久一點的佈局都不願意做。我自己是認為蠻可惜的。廣告我個人認為,未來還會更貴。看看美國的CPC、CPM價格就知道了。等到廣告再貴起來,估計又要陣亡一大片除了廣告/沒有佈局的中小企業電商。
中小企業電商賺錢最快的方式:上對通路平台。
中小企業電商賺錢最穩的方式:佈局自家官網流量。
台灣電商的未來嚴峻
未來台灣電商的競爭大概還是落在「拼流量」的層級。偏偏流量可以用錢買,對有錢的集團非常有利。
畢竟消費性商品的電商,流量為王。可惜的是,流量最大宗的來源是「廣告」。而廣告費用節節高漲。依靠廣告流量的電商在未來將會非常辛苦。畢竟商品毛利不好調整,廣告成本卻是一路向上不回頭。這個情況在未來三年五年將會更加嚴峻。因為大人物都還沒下場玩電商。等到他們帶著幾乎無上限的行銷預算進場搏鬥,屆時各大節日,我們的廣告都跑不出去。
流量都掌握在巨頭手上,小商家小賣家將更加難以生存是可以預見的事情。好在現在的流量板塊已經開始遷移好一陣子了。以前臉書facebook獨大,流量都在上頭。現在google 的youtube居然變成年輕一代消費著的交友平台。抖音也迅速瓜分流量。並且美加都推出自己的廣告業務。誰也沒有辦法一手掌握所有廣告渠道。並且「內容」的角色越來越吃重。每個社交平台無不想辦法吸引優質的創作者來自己的網站上發布優質內容,因此手腳快的品牌商已經紛紛佈局「內容」這邊所帶來的流量了。
我個人也樂見這件逐漸偏向內容來引流量事情的發生。
這很可能是小品牌跟大企業拼博的有效超低成本手段。電商以經營來了消費升級的階段。現在人買東西要盡可能便宜,可是不能是爛貨。甚至多花錢買到更高品質的商品也都ok(Pinkoi就是這樣)在這個角度上,更有內容發揮的餘地。小企業小公司可以開始打造內容來吸引眼球與主動傳播,帶來一波波高轉換率的流量。未來一定有一天,製作節目比下廣告還便宜。那麼內容的創作者也就迎來春天。
剛開始做台灣電商不應該犯的錯誤?
來說說台灣電商市場中,電商操盤手不應該犯的錯誤。犯了這些錯誤,輕則賠錢,重則罰錢到倒閉。所有的電商從業人員都必須知道,國外品牌進來台灣也是一樣,必須遵從這些原則。
台灣電商錯誤01:不開發票
台灣電商市場的營業稅一樣是5%但很多人想著逃掉這5%發票。認為我省下5%發票,淨利就上升5%感覺賺到這樣。非常多的電商新手都是抱持著這個想法在開蝦皮拍賣。比較厲害的就自建官網開始經營自己的品牌電商之路。就是沒開發票。
我並不打算說倡導「誠實納稅」這個觀念,做一個稅務推廣大使站在政府這一邊什麼的;而是「逃漏稅」沒被檢舉都沒事,一旦出問題,根本沒得含扣的,直接抬出去。罰金超重的。
因此所有經營電商不開發票的廠商,表面上多賺5%省下開發票的錢,實際上他正在走鋼索還沾沾自喜。這是我在業界看到的奇怪現象。以下說明兩個我在實務過程中常見的發票問題:
電商開發票問題A:那我開行號可以吧?
可以。可是還是建議直接開成「有限公司」而不是行號。原因不在於開行號或辦理稅籍登記的月營業免稅額度在20萬以下(很容易超過),而是在於行號是「無限責任」,有限公司就是有限責任。
詳情請自己google或是跟我要電商專精的會計師電話。這位會計師很專業,處理了非常多電商會計問題(法令尚不完備)幫很多客戶搞定很多事情。
行號是無限責任。聽著這名詞你大概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省下5%發票,去揹上無限責任的巨大風險;怎麼想都是超級不划算的事情。
開發票吧。你電商經營稍有起色;保證絕對會被檢舉的。所謂樹大招風;同業一定檢舉的。一旦被檢舉,到時候國稅局的陣仗絕對嚇死你。連補帶罰追5年(此處可凹,凹3年)並且,就是要付錢。申願國稅局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大家都是鼻子摸一摸,把錢付掉。這幾年白做了。
案例1:服飾電商老闆,營業額月過200萬,不開發票。遭檢舉,後來罰470萬元。
案例2:蝦皮賣家銷售淘寶貨,月營業額過20萬。遭檢舉,罰83萬元。
這個罰金怎麼計算出來的?我不知道。這還是議價過後的價格,兩位我都認識。服飾那位,請問服飾有這麼好賺嗎?服飾毛利普遍低,罰470萬老闆自己還要壓房子貸款才付得出來。但國稅局不管你,逃漏稅就是逃漏稅。
蝦皮那位也是,根本沒有賺這麼多錢,被罰到自己貼錢。這就是不想開發票,被抓到的結果。一發生,生意也不用做了,直接抬出去。
所以我建議,要經營電商,就請先把公司開出來。開公司的花費就當做買平安符。日後沒事。別再想能怎麼鑽稅務法律的空子;代價太大了。
電商開發票問題B:可是成本多5%我會賠錢耶!
那不要做了。
我也曾遇過客戶非常地,搞不清楚狀況。講話頤指氣使的,非常囂張。是在囂張幾點的?我是很不爽的。
分析給她聽,你因為正常開發票的5%,就造成賠錢,這個生意的毛利結構就是非常地難看。還沒計入公司要報的「營業所得稅20%」「印花稅」等等稅務成本,光一個正常開發票5%就賠錢了,這個生意不能做。至少不是剛開始能挑戰的題目。
我知道你,要走的是「薄利多銷」這四個字。
可是想錯了,薄利多銷像小黑邱昱廷說的一樣,薄利多銷薄的是「淨利」而不是「毛利」。一直幻想薄利多銷到開發票都有問題,根本放錯重點。
一個生意的毛利結構是能清楚計算出來的。很多生意一開始就「註定賠錢」或是「長不大」的時候,我建議就不需要去做了。電商題目這麼多;何苦糾結在開不出發票,把自己暴露在巨大稅務風險的懸崖邊呢?
台灣電商錯誤02:銷售假貨
不可否認,銷售假貨,真是賺錢。真他媽的賺錢。
很多客戶想的也是這樣子,剛開始其實大家都是想要認真經營電商的,沒有想說要賣假貨,就是正正當當的做生意。最剛開始,就從淘寶批貨進來賣,然後墊價錢上去。後來發現,阿里巴巴更便宜,就去了「阿里巴巴」批貨。後來發現,世界上怎麼會有「拼多多」這種狗東西?就從拼多多批貨,拼多多的樣品一來,就是貨真價實的「假貨」。真是便宜,並且品質也還算可以。於是就,刊使去銷售假貨了。
銷售假貨有一個操盤的特性,就是通常都是炒短線。炒極短的短線,可能短則2個月,長則半年而已。
假貨不是不能賣,而是我個人就不喜歡賣假貨的人。賣假貨會玩死電商的信任。這無疑是殺雞取卵的行為。但是賣假貨,真的很賺錢就是了。廣告操盤技術到位+行銷預算拿得出手+律師資源強勁+會計師資源強勁,賣假貨,2年內賺700萬元淨利還是可以的。我是不鼓勵賣假貨;也看不起賣假貨的電商,不過論賺錢,真的是,好賺錢的。
我再強調一次:台灣電商市場,禁不起假貨電商的摧殘。很快的消費者對於電商購物、網路購物的信任盡失,是把市場搞砸的方式。不要去做假貨電商。不過假貨電商賺錢真的很快就是了。我們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營運電商,賺三年沒有賣假貨的電商賺半年來得快。人生好難。假貨電商好賺錢的。
台灣電商錯誤03:毛利設定失敗
我個人現在會建議,要做電商,基本上請把毛利拉到30%以上。這真的是低到沒有空間的低標了。很多電商新手公司或是賣家;其實都不熟悉電商的獲客成本到底有多高。
電商獲客成本目前初估已經提升到20%左右的毛利。依照各商品線不同有所增減。目前電商市場的流量取得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廣告」。可是廣告已經貴得不像話了,並且日後還會更貴。這將嚴重壓縮電商商品銷售的毛利空間。
「薄利多銷」這四個字真是害人不淺。很多客戶把毛利設定在10%上下而已。這根本沒辦法做廣告。廣告稍微開大一點點就賠錢了。經營起來將非常困難。
題外話,你猜猜看如果毛利低落的電商老闆,大部分會怎麼做嗎?
我所看到的是,電商老闆會開始瘋狂地去找「免費行銷」的資訊。然後,被賣課程的奇怪電商老師去洗,學費4萬元以上。洗完當下非常激動,覺得自己就要賺大錢了!之後過一段時間,網站就收起來了。這種課程網路上很多,搞的我都想來開這種課程,我曾經還去上過,但是那個不OK,課程的老師對於電商執行細節不是很清楚,可能沒有自己蹲下去做過電商、扛過業績壓力。也不戰人家,畢竟還是對某部分人群有幫助。
台灣電商3錯誤總結:新手易犯,老手專坑新手
總結起來,台灣電商常犯的3個錯誤;普遍都是發生在「不曾做過生意」的人群。一個征戰商場多年的老闆,發票、毛利設定根本不是問題。電商對她來說,就是一個「通路」的佈局。因此發生低級錯誤的機率並不高。
反而是初入電商的新手,往往連基礎經商需要瞭解的稅法、公司法都不知道,就跳下場轟轟烈烈地做生意。通常都是被抬出去啦。
我思考,這個很可能是因為「電商進入門檻」太低了。造成原本根本沒有門票資格的廠商也都從觀眾席跳上擂台去比賽,不免一下子就被經驗老道的電商從業人士看破手腳。北區國稅局檢舉逃漏稅信箱就收到一封新的檢舉信件,加速電商新陳代謝。
電商畢竟也是做生意的一種型態。因此發票該開就開,別再想著省這個5%了,後患無窮。電商另外一點是毛利設定要OK。不要再玩什麼薄利多銷把自己悶死的事情。出來賺錢就是要賺鈔票,賺個銅板,還動不動賠錢的生意,真的是不如回去上班或是考國考,還有退休金咧。
接下來要來說明一下全文的結論。也就是台灣電商具體該如何賺錢。以下將區分兩個我個人這幾年所打磨出來的心得。電商賺錢可以很簡單,也可以超困難。端看操盤手選擇的路。以下兩條路,你也可以選其中一條,也可以兩條都選。都有相當多成功的案例。簡單地說,就是台灣電商賺錢的公式,9成以上都是這樣起來的。
台灣電商賺錢最快路徑:上一堆電商通路平台
注意喔,這邊說的是最快。就單論一個快。(還有更快的,我將在我所舉辦的電商沙龍中傳授與交接更快的作法。公開的免費文章就寫這個就好了。)
電商要快,要直接換到訂單,就直接去把要錢的、不要錢的電商通路平台通通都去上架。總會撈到一些通路有訂單。比方說不要錢的「露天」「蝦皮拍賣」「y拍」「旋轉拍賣」就去上一上。把商品上好上滿。要錢的:「yahoo奇摩超級商城」「momo摩天商城」「PC Homeg商店街」「樂天」「森森購物」「Pinkoi品設計」「udn買東西」等等就去上。他們都有流量。
剛開始直接打「momo購物中心」「PC Home 24h」「博客來」這種要入倉的B2B2C我個人是認為還不需要。等練熟了,商品圖片、文案、組合包價格都優化過一遍,要上再上這種頂級戰場就好。
然後就等訂單。
通路的流量其實都很準了,這些流量都是「ready to Buy」的流量。(不然他來看電商通路平台網站做什麼?)因此,你上架在當中,流量這一塊基本上不用擔心了,要爭取的反而是戰內曝光這個環節的執行深度。這個部份的細節相關請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何謂電商?電子商務是什麼?如何透過電商賺錢?》第二張手寫圖的部分。
通常商品賣不賣得動,在這邊就已經見分曉了。賣不動?調整價格試試看。賣得動?多作商品組合包試試看。並且盡量維持商品價格在多個通路統一。不要一個超便宜(要扛業績的電商通路PM可能會要求,但是非B2B2C的通常不管你。)會打壞自己的價格佈局。
這個方式,最花時間的就是「商品上架」這個部分。只要完成第一遍,後面其實都是活動變價在改價格跟庫存而已。不會太常去改複雜的內容。因此上架就認命吧,仔細上架上好就是了。最好能做到自己生一個圖床統一管理。這樣日後改圖將省下非常大量的時間。細節還有很多,不過先講到這裡就好。
上電商通路平台,直接去吃人家的流量,大概是電商賺錢最快的方式。並且上架好之後不管他沒關係。不像fb社團,要常常去經營管理po文維持熱度。通路平台電商自己會幫你搞一大堆活動。不管你想不想配合就是了。
這是我認為台灣電商賺錢最快的路徑。
台灣電商賺錢最穩路徑:認真經營自家電商官網
這條路,為的是「會員」以及「會員再行銷」的回購訂單。
經營自己的電商官網,就是要自己攻克「流量」這一題。所以說門檻比較高。官網營運商需要有能力自己操盤來引流量。引完流量變現。
關於引流量的技法改天再寫一篇文章。這邊還是先說明自己電商官網這一回事。
自己家官方網站,最直錢的就是「會員資料」了。會員是可以拿來「再行銷」的。單看業主自己的如何操作。會員再行銷可以拿到「回購訂單」。而回購訂單的重要意義其實在於:「非常低的獲客成本」。白話說起來就是「第一張訂單不賺錢;靠第二、第三張訂單把錢賺回來」
自己家官網營運;雖然需要自己引流量的,但對於回購訂單的掌握更加完全且主控。
換句話說,官網就是拿來扛會員;想辦法產生長期回購訂單的基地。
這樣所經營出來的回購訂單非常穩定。穩定地獲利並且是高的毛利。官網長期來說將是最賺錢的通路。
我們家Cyberbiz 身為電商系統商,也就非常努力在開發讓我們客戶好做「回購訂單」的種種「會員再行銷」工具,或行銷功能。方便客戶使用我們家的電商系統,能夠很簡單地發動會員再行銷的攻勢。賺到回購訂單的高毛利。
這是我認為台灣電商賺錢最穩的路徑。
台灣電商市場佈局全文結論:引流量技術+毛利控制還是重點
流量:
流量還是變現的基礎。因此不管何方電商,都需要征服「引流量」這門功夫。之所以會說上電商通路平台賺錢容易,是指電商通路平台已經有了流量,因此就上去蹭。直接拿人家的流量來變現。當然,這是有代價的,你要人家的流量,人家要你的毛利+會員。所以營時還是多多磨練自己聚攏流量的本事對未來會好得多。
目前引流量最大宗的來源還是「網路廣告」以台灣來說更加極端,無非就兩種來源:「facebook廣告」「google廣告」就佔了7成的流量來源。拼廣告技術,現在能發揮的真的有限,不如土豪口袋深。因此,各種其他引流量的技法還是要學習與佈局。預先在各種未來可能紅起來的流量處女地插旗,可能是現在電商營運手新的功課。比如說之前的IG、現在的抖音。
毛利控制:
毛利控制則是,電商各項經營的成本也逐漸墊高。下廣告要錢(並且很貴)、運費要錢、稅金要錢等等,作電商現在的經營難度跟實體門市的經營已經不多了。毛利務必控制好,否則電商賠起錢來速度更快。
有好的毛利為前提,扣除各項成本費用之後,才有好的利潤空間,生意才能持續長大。低毛利生意不是不能做,而是我現在真的感覺低毛利生意是財團的遊戲,反正他們可以挖東牆補西牆。他們手握電視台手握流量。小電商就不要去拼低價了,低價電商有極限,商品加值賣出更好的價錢則沒有極限。
通路平台V.S.自建官網
沒有一定誰好誰壞。我只能說在通路平台上,賣貨最快(不一定賺錢),而賺錢最久,就是自建官網。自建官網依賴會員再行銷,從回購訂單上賺取到高的毛利,但是這個好日子來臨之前,必須一靠自己先跨過「流量」的門檻。這並不容易。除非你已經有劇本,或是本身自帶流量、或是對品牌有所堅持,否則以一個完完全全新手到爆炸的程度,我會建議先不要配合我們家Cyberbiz電商系統,先去上蝦皮拍賣試試水溫(至少把商品主圖、敘述給生出來吧)
等到差不多了,再來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慢慢養會員,慢慢再行銷。
如此一來,電商的勝率比較高,並且成本小。輸了也不會痛的那種。做台灣電商,賺錢的大有人在,賠錢的也所在多有。電商進入門檻低,可是經營與操盤難度現在是高的。初期並不存在輕鬆賺錢之說。藝人轉戰電商,也不見得一路順風。(我們在業內知道很多八卦的)藝人自帶流量沒錯,可是電商的關卡不只這一關,還有毛利、轉換率、客單價、售後服務、會員再行銷等等。不是一個流量主就能夠直接輕鬆把流量變現的。
祝你順利。在台灣電商中,先從一個小而美的生意開始,小而美的電商,賺的錢就足夠你不用上班了,真的。
台灣電商佈局考試:
01.________
按照台灣稅務相關法律,個人-免開統一發票、公司-開立統一發票,下列何者為真?
(A)「個人」月免稅額度在20萬元以下。
(B)「個人-稅籍登記」月免稅額度在8萬元以下。
(C)「法人-有限公司」月免稅額度在20萬以下。
(D)「法人-有限公司」月免稅額度在8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
(E)以上皆非。
02._________
實務題:坊間電商去批貨時,批發商往往說「開發票加5%」於是很多人就不跟批發商拿發票。請問這會造成什麼後果?
(A)多省下5%,且目前台灣稅法並無相關規範或懲處罰鍰,因此沒事。
(B)沒有「進項」發票,卻有一大堆「銷項」發票。
(C)若請批發商開立發票,等於進貨成本上升5%,對比同業都不拿發票成本較低,我在電商成本上屈居不利。因此不拿發票才能取的成本優勢。不拿發票合情合理。
03._________
下列何者並非台灣電商操盤手會佈局的「流量」來源?
(A)Line @
(B)IG
(C)youtube
(D)google 廣告
(E)以上皆是
04._________
以一個完全不懂電商的新手,條件為:
- 有商品
- 沒有品牌知名度
- 手中沒有流量來源
- 從沒電商經驗
- 不會投放線上廣告
- 尚未成立公司行號
風險最小+成本最小的電商起步方式大概是下列何者(複選):
(A)直接去找momo購物中心談上架,要幹就幹一票大的。
(B)開一個免費的蝦皮帳號,開始賣賣看。
(C)直接建立一個品牌官網,並且花20萬把網站設計的美美的。
(D)簽幾個要年費的電商通路平台,開始營運看看
(E)拜託已經在作電商的朋友,將商品寄賣在他的網站上看看。
無留言